過去七佛譯經師
穎悟絕倫善知識
恩播法界澤後世
大教流通永護持
在中國唐朝的時候,終南山有位道宣律師,是專門修持戒律的;因為他持戒精進,感應了天人給他送飯,他所吃的飯是天上的人給他送飯吃。有一天,道宣律師因為年老,走路就跌倒了,北方多聞天王的兒子,就來把他扶住了。他一看,是天人來護持他,就問:為 什麼世間人都歡喜讀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,那是什麼道理呢?
天人就對道宣律師說:鳩摩羅什法師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──過去七佛所說的經典都由他來翻譯 ──因為他生生世世都發願:『有佛出世,我就要來翻譯經典!』從過去七佛到現在,都是他翻譯經典;也因為這樣,所以他所翻譯的經典,一點錯誤都沒有。
過去七佛是哪七位呢?第一位是毗婆屍佛,第二是屍棄佛,第三毗捨浮佛,第四是拘留孫佛,第五拘那含牟尼佛,第六是迦葉佛,第七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。由這一點證明,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是特別正確。
鳩摩羅什法師到了中國,這時候,佛法才真正有顯著的成就;他的功德真是對後世的佛教徒,是特別的深厚,報答不完的。所以,佛教能以流通到各國去,都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力量所成就的,也就是他的功德莊嚴所成就的。
天竺智者將到震旦
中國東晉的時候,苻堅在長安,建立起來的一個國號「秦」的朝廷,歷史上稱為「苻秦」;因為在這以前,戰國七雄時代,秦始皇把六國都滅了,建立了秦朝,歷史 上稱為秦始皇那時候叫「嬴秦」。以後,漢高祖劉邦,又把秦朝給滅了;到了東漢末年,漢分三國──三國就是蜀、魏、吳,蜀就是西蜀,現在是四川;魏就是北 魏;吳就是東吳,大約就是在南京這一帶。三國以後,就到晉朝;在這個時候的人心,有的還歡喜秦朝,於是苻堅就在長安成立了一個國家,也叫秦,自以為是秦始 皇的後人;這國家就是「苻秦」。
當時,有一位管天文學的欽天監,看見天竺(印度)的天空上面有一顆智星──這一個星星是有智慧的;就對苻堅講:「現在天竺有個大智慧的人,將來會到震旦 (中國),來擁護震旦。這個大智慧人,大概就是鳩摩羅什法師吧!他在天竺,一般人都非常崇拜他,因為他有智慧……」他怎樣有智慧法呢?
龜茲國內巧說因緣
這位鳩摩羅什法師,他的父親叫鳩摩羅炎,是中天竺一個國家丞相的兒子,以當時的制度,本來他應該繼承這個丞相的職位,可是他不願意做官,願意幹什麼呢?願意修道,就想出家修行。於是就各處遊學,各處去參訪明師。因為鳩摩羅炎的父親是個大官,所以他到處都受人歡迎。
他一走就走到龜茲國的時候;龜茲國,在現在的新疆庫頁縣,龜茲國是當時的一個小國家。龜茲國王就到郊外去歡迎他,又請他到宮裡頭去宴會。吃飯的時候,龜茲 國王有個妹妹叫耆婆,對鳩摩羅炎一見就鐘情了。因為國王的妹妹,生來就非常聰明,在她本國的所有男人,她都看不上眼,認為都配不上她。這一次見了鳩摩羅 炎,一見就傾心,就鐘情了。她對她哥哥龜茲國王雖然沒有說什麼,他哥哥也是聰明人,一看他妹妹對鳩摩羅炎這麼樣有好感,一定是以身相許啦!於是就把他妹妹 嫁給鳩摩羅炎。
智子在肚具大辯才
龜茲國王就把他妹妹嫁給鳩摩羅炎,沒有好久,耆婆就懷孕了;你說怎麼樣呀?可就奇怪的事情也發生了。什麼奇怪的事呢?耆婆本來不懂印度的語言,可是懷鳩摩羅什的時候,竟然又會說、又會聽,把梵語統統都會了;不單這樣,而且她還辯才無礙、智慧大增。
在當時有一位羅漢,就對人說:「喔!這個女人肚裡的小孩,可不是平常人,一定是個有大智慧的人……」這個羅漢就講起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,他說: 「以前舍利弗在他母親肚子裡頭的時候,也是使他母親智慧大增;大概這個小孩和舍利弗是一樣的。」這是鳩摩羅什法師在他媽媽的肚子裡頭,就能幫助媽媽增加智 慧。
寧可死了也要出家
耆婆生下鳩摩羅什,過了三年,又生了第二個兒子。在這個時候,鳩摩羅什的母親常常到巧黎大寺去聽經聞法。因為她自己的根機非常好,一聽法師所說的法,就知道人在這個世上,一切一切都是「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」,所以她就發心想要出家;這時候,鳩摩羅什才僅僅七歲。
他母親出家的時候,很費了一點手續,什麼手續呢?本來鳩摩羅什的父親以前是想要出家的,可是和龜茲國王的妹妹結婚之後,因為對他的太太有一種深重的愛心, 所以就不想出家了;他貪戀這漂亮的太太,又有錢,又有地位,所謂富貴到極點。《四十二章經》說:「貧窮佈施難,富貴學道難。」所以鳩摩羅炎因為被富貴所 迷,不單他自己不出家了,他的太太想要出家,他也不准。
鳩摩羅什的母親就下決心,發願說:「我如果不能出家,我寧可死了,也不要在家。如果你不許可我出家修道,我就不吃飯,也不喝水,唯死而已!」鳩摩羅炎就說:「不吃飯,妳就不吃飯;不喝水,妳就不喝水。總而言之,我不許可妳出家。」
那麼最初不吃飯,鳩摩羅炎也不以為然,一天、二天、三天、四天、五天,到了第六天,都不吃飯;不但不吃飯,連水也不喝,什麼都沒有吃。鳩摩羅炎一看這樣 子,不行了!如果再不許可她出家,她就真要餓死了;就不想向他太太投降,現在也要投降了,也要低頭了。就說:「好啦!妳要出家,我答應妳!妳可以吃東西 了!」
鳩摩羅什的母親說:「你許可我出家嗎?那你要先請法師幫我落髮之後,我才吃;如果沒有落髮,等我吃完東西,你又不許可我出家,那我怎麼辦?」
鳩摩羅炎看在這個情形之下,沒有另外的方法,也沒有其它的途徑可走,就到巧黎大寺,請來寺里的住持方丈,給他太太落了發。落髮之後,他太太才吃了東西。
誠心所致證得初果
鳩摩羅什的母親吃完了東西,因為落了發,是個出家人囉!以後就要學習佛法了。由這一出家之後,沒有好久就證果了。因為她學習心太誠了──我們對佛法一定要 有真正的誠心,如果沒有誠心,學多久也不會有所得;因為她誠到極點:「不許可我出家,我寧死!」生死都置之度外!所謂「淨極光通達」,淨到極點,把什麼都 放下了;在這個時候,她靈光就現出來,於是就證得初果。
重而不重唯心所造
證得初果之後,有一天,她就帶著鳩摩羅什到一間寺廟里拜佛。
鳩摩羅什那時是七歲的小孩,到了廟里,看見人家拜佛,他就拜佛;看到人家燒香,他也燒香。啊!又看見在佛前有一個很大的鼎爐,大約最輕也有一百磅這麼重; 這個鼎很重的,甚至於十歲二十歲的小孩也拿不動。鳩摩羅什才僅僅七歲的一個小孩子,看見這個鼎爐很好玩的,很大的,也沒有加以思索,很不費力的,把鼎爐拿 起來,就頂到頭上了;等頂到頭上之後,他就想:「呦!我是個小孩子,我怎麼可以頂得這麼重的一個鼎呢?」心裡這麼一想,啊!這個鼎就重起來了,他即刻嚇了 一聲,唉呀!就拿不住這個東西,鼎就跌到地上了。
這一玩,他就明白,因為心裡有妄想分別的緣故,一分別了,所以就有輕有重啦!由此之後,鳩摩羅什就了悟了,了悟了什麼?了悟世間的事情,原來如此!一切唯 心造!在他沒有思量分別時,是「重而不重」,本來是重的東西,他也拿得動;一生出思量分別,本來不重的,也變成重了。他由此知道,「這一切,原來都是唯心 所造,萬法唯心!」所以要是沒有分別心,那都是神通,神通就是智慧;你要是沒有分別,萬物皆被你用,無論什麼,甚至於你不需要學,你都會明白。
跟著母親絕食出家
鳩摩羅什了悟了「一切唯心造」之後,就發心要跟著他母親出家。
你說,鳩摩羅什這時候出家,他父親會怎麼樣?他父親心裡一定很不捨得的;既捨不得太太,又捨不得兒子。太太出家了,兒子也要出家,這時候真是難割難捨,一 定有這種情形。或者他父親就痛哭流涕,也不一定的。但是他的母親心腸很硬,你就哭,我也一樣要出家!鳩摩羅什雖然年紀很小,他也明白出家的道理,所以也要 跟著他母親一起出家。
因為他父親捨不得他出家;鳩摩羅什雖然年紀小,也照著母親的方法去做,不吃飯,也不喝水,一定要出家:「我要跟著媽媽出家,要不,我就餓死!」那麼也餓了大約四、五天的時間,他父親一看,就沒有法子,於是也准鳩摩羅什出家了。這是鳩摩羅什法師和他母親出家的因緣。
鳩摩羅什童壽耆德
這位鳩摩羅什法師,他這個名字真有意思,有什麼意思呢?「鳩摩羅什」是梵語,翻譯成中文就叫「童壽」,童是童子,就是小孩子;壽就是長命、長壽,在這兒就 當「老年人」講,言其童年而有耆德,就是有老人之德,有老人這個德行。就是說,鳩摩羅什雖然是個小孩子,年紀不大,但智慧非常大,辯才大,道德也大,有長 者的風度,有長者的德行,有長者的思想,所以叫童壽;不是他的壽命長,而是他有長者的德行。所以他的名字就是這個意思。
內外諸經過目成誦
鳩摩羅什出家之後,就學習小乘的教法;他拜一個師父,誰呢?他師父叫盤陀達多,又叫盤陀蒲達多。每一天,鳩摩羅什法師讀誦一千首偈頌;每一首偈頌有三十六 個字,這一千首偈頌就有三萬六千個字這麼多,你看!他一天可以就背誦出;《法華經》那是六萬余言,一部《法華經》他只需要兩天的時間就可以背得出。他讀過 一遍,就記得了,永遠不會忘;不像我們人念一次、兩次、三次、五次,念了一個多月,兩個多月,三個多月,還背誦不出來,還要拿著本子來念。有的不拿本子念 的,也念得很多錯。鳩摩羅什法師是過目不忘,念一遍就記住了。
啊!鳩摩羅什法師以七歲的年齡,一天就背誦三萬六千個字;你想一想!這種的聰明智慧,和我們每一個人來比較,如何?你說我們若和鳩摩羅什法師比較,那應該怎麼樣比法呢?
鳩摩羅什法師一天學三萬六千字,很快就把佛所說的小乘經典都學完了。學完了,他又學世間所有的醫術──醫、卜、星、相,所有的這種知識,他都學。醫,就是 關於醫藥、醫學的書;卜,就是算卦的;星,就是利用出生的星座方位,給人家看看命運如何?你這一生怎麼樣啊?相,就是相面,看看你的面貌,哪一部份是出 貴?哪一個地方是不出貴?富貴的人相貌怎麼樣?貧賤的人相貌又怎麼樣?這叫看相。這醫卜星相,所有的世間文字,鳩摩羅什法師都學盡了。
雲遊訪賢學大乘教
學盡了小乘的經教,和世間所有的知識之後,鳩摩羅什法師又同他母親到印度去學大乘經典。因為他母親覺悟到自己是國王的妹妹,出家了後,供養不知有多少,這 個供養錢,那個也供養好的飲食,一天到晚有好的享受;她自己不願意有這麼好的享受,發願要學習佛法,要到佛出生的地方──天竺(印度),去各處遊歷,於是 她就帶著鳩摩羅什法師到天竺。
鳩麼羅什法師就跟他媽媽到沙勒國這地方──沙勒國,在現在的新疆疏勒縣──親近覺名法師,跟他學大乘佛法,學大乘的佛教。鳩摩羅什法師,先前他學小乘,覺 得小乘經典非常微妙;到了印度之後,一學習大乘法門,才知道這是妙中之妙,大乘佛法的境界,是不可思議的。那麼學了大約一、兩年的時候,鳩摩羅什的母親就 帶著鳩摩羅什法師回到龜茲國去了。
鳩摩羅什法師又聰明,又不懶惰,由一出家之後,他每一天學三萬六千字。因為他聰明,所以學習經典很快;因為他不懶惰,所以學問就多了。如果單單聰明,他懶 惰,也就不能學得太多;單單不懶惰,他若不聰明,也不會學得多。他既聰明又勤學,所以學經教也非常之快。這是鳩摩羅什法師學佛法的一種經過。
兩個道理論師反拜
他把大乘的經教學圓滿了,就回到龜茲國去弘法、教化眾生。
這時,有個國家的一位論師,就是專門用言語和人家辯論道理的人;這個論師自己認為,世上任何人也不能辯勝過他,於是就敲起國家的大鼓;他打這個王鼓,很多 人就認為一定是有事情了,都來聽了。這個論師就對眾人宣佈:「無論任何國家的人,任何國家的論師,如果他能把我辯論輸了,我就斬首以謝,把我的頭割下,送 給他作禮物,來謝謝他。」這時候,鳩摩羅什法師正巧從這個國家經過,就問他兩個道理;這位論師張口結舌,沒有話講了。沒有話講,但是也捨不得斬頭,於是就 拜鳩摩羅什法師做師父,跟著他學習。
因為他這樣的聰明,這樣的勤學,所以一般人都知道有這麼一位聰明的法師;也因為這樣子,很多外道的論師就來和他辯論。結果他把所有的外道、三十六旁門、七十二左道,都給戰勝了;所以在印度,鳩摩羅什法師的名譽是非常高,人人都崇拜他。
預備去度小乘師父
鳩摩羅什法師到了龜茲國,因為他的舅父龜茲國王也信了佛法,就非常恭敬他,用金子造了一個獅子座,請鳩摩羅什法師登壇講經說法。可是,鳩摩羅法師在這個時 候,另外有一個目的,就是他預備去度他小乘的師父。因為這個小乘師父,也很多人信仰,如果把他的師父度明白了,就可以度很多人都學習大乘佛教。所以,他的 舅父給他造這張椅子的時候,他已有這種計劃,想到其它的國家去;可是這樣一來,就會令他舅父對他生出一種不好的印象。怎樣不好呢?「我這麼樣好的待遇你, 給你造金獅子座,都留不住你在這個國家?啊!你這個外甥對舅父都沒有一點情感了。」
正在這個時候,本來鳩摩羅什法師想去見他的小乘師父,他師父卻到龜茲國來了。就好像現在的海關,有報告來說:「有位印度法師叫蒲達多,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師父,他現在要到我們國家來。」於是龜茲國的國王和鳩摩羅什法師,就到郊外去迎接他這小乘的師父。
國王就問他師父蒲達多尊者:「你為什麼這麼遠來到我的國家呢?」
鳩摩羅什法師的師父說:「第一,我聽說國王你這樣相信佛法,恭敬三寶,所以我來,要見一見 國王。第二,我又聽說鳩摩羅什法師現在法緣盛大,所以我來看一看他。」於是國王就請他進龜茲國,和鳩摩羅什法師住在一起。
大乘小乘互相為師
鳩摩羅什法師本來要去度他師父,現在他師父來了,於是就為他師父講《德女所問經》,德女所問的大乘佛教的道理。
講完了,他師父就問他:「你對於大乘的佛法,覺得有什麼好處呢?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呢?你捨了小乘而學大乘,大乘的教義就講『空』,什麼都沒有了,那你學它有什麼用處呢?『空』本來就都空了,又何必學呢?」
鳩摩羅什法師說:「這個『空』裡邊才有『有』,真空裡邊有妙有,妙有裡邊也就是真空。大乘佛法才是究竟徹底的佛法,不像小乘那麼多的名相,那麼樣的拘謹、拘束,得不到解脫,太死板了!」
他師父就說:「你說這個道理,我有一個譬喻,什麼譬喻呢?譬如有一個狂人,請了織絲綿的匠人來給他織絲綿。織了一匹布,他一看,說織得太粗了,叫織絲綿的 匠人再往細了織。這個匠人又向細的織,織了很多次,織得這個絲綿精細到極點了;可是,這個狂人還不滿意,總說這還是粗,手工不夠巧妙。於是,那個匠人用手 指著虛空,對狂人說:『你說我這個粗,不是嗎?這個最細的絲綿在虛空裡邊!』狂人看一看,說:『沒有啊!虛空里沒有絲綿啊!』匠人就說:『虛空里的絲綿, 是最精細的;因為它太微細了,連我這個織絲綿的匠人,尚不能以我的眼睛看得見,你不會織的,當然是看不見啦!』
狂人一聽,認為有道理,於是就賞給他很多很 多的錢來酬謝他。於是,其它織絲綿的匠人,也就跟著用這種方法,來騙那個狂人:『我這絲綿是最細的,在空中!』狂人又給了很多錢;左一個,右一個,都是這 樣。所以你講大乘法,說是空,空裡頭才有妙有,但是你看不見!這和這個比喻是一樣的。」
鳩摩羅法師說:「不是的!」又給他講了很多大乘的妙理;來來往往辯論了有一個多月,才把他小乘的師父說服。
這時候,他明白大乘「真空妙有」的道理了!明白之後,你說怎麼樣呀?他師父說:「我現在要拜你做師父了!」鳩摩羅什法師說:「那不可以的!以前我是拜你做師父的,你現在怎麼可以拜我做師父呢?」
盤陀蒲達多尊者說:「我是你的小乘師父,你是我的大乘師父;各有其師,各有其乘,沒有關係的!」他這麼樣一講,鳩摩羅什法師也就沒話說了,就收他師父做徒弟了。
你看!古來的人,根本就沒有我相!沒有我相,也真是他明白了;如果他不明白呢?「嘿!你講得再高,還都是我的徒弟嘛!」他不會反拜他做師父。這足證明:古 來的人沒有我相,就是以道為師;你只要道德高過他,他就拜你做師父。過去的人是這樣子,沒有階級的觀念,沒有人我相的觀念。這可以說是無我相、無人相,才 能以做得到這種情形。
請師說法命踏而登
鳩摩羅什法師在龜茲國的時候,有一次,天氣非常地旱,很久很久也沒有雨下,他就大顯神通來求雨。他預知在三天以內,一定有雨的;把法壇設上了,果然不到三天,就下雨了,所以一般人民對鳩摩羅什法師更加信仰。
當時各國的國王,都請他去講經說法;每一個國王對他恭敬到怎麼樣呢?當時有個沙勒王請他升座講經說法,等鳩摩羅什法師講經的時候,沙勒王為了表示自己的誠 心,就躺到那地方,以他自己的身體做為法座,請鳩摩羅什法師坐到他身上來說法;發這麼一種恭敬供養之心。一個國王對一位法師這樣恭敬,這種的力量,感化得 一般人民對鳩摩羅什法師,都是五體投地的恭敬供養。
因為國王都能這樣子去恭敬法師,所謂「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。」上邊有歡喜佛法的國王,下邊老百姓一定有更相信佛法的,比國王相信得更厲害。所謂「君子 之德,風;小人之德,草;草上之風,必偃。」君子──也就是國王──的德行,就像風似的;老百姓的德性,就像草似的;草經過風一刮,就會偃倒到地下。這個 倒到地下,並不是真倒到地下,是表示老百姓更加的服從。
因為他有智慧,講經講得非常圓滿,既扼要又簡單,所以讓人很容易明白的。當時鳩摩羅什法師不單在龜茲國各處弘揚佛法,在印度到處都講經說法;他到每一個國家,都受人家恭敬供養。
因地不真果招紆曲
因為這樣,所以苻堅也知道,於是就派一位大將叫呂光,帶著七萬的兵馬去攻打龜茲國,到那兒想把人家國寶給搶來──這個國寶不是珠玉,而是國家一個智人,有智慧的人──把羅什法師給搶來。
說把羅什法師給搶來,這見著我們中國人也是很不講道理的;我這一說,中國人會有很多人都不高興,可是我不能不說公道話。當時知道他是國家的一個大德高僧, 知道他是一個有智慧的智人,那麼應該和人家商量,以外交的的途徑,請他到中國來弘揚佛法,他願意來不願意來,這個都在不可知之數的,不應該就發了七萬兵到 那兒硬給搶來了。
所以,你看看,中國佛教興興衰衰,三武滅佛 (注),接二連三的,總是有一些個法難。這個法難因為什麼呢?就是「因地不真,果招紆曲。」因為這個法是搶來的,中國人還自己覺得「我很了不起,這是中國 的佛法。」我們現在要知道這個因緣,所以,就是法,我們也不可以盜法,也不可以搶法,也不可以隨便去打劫法,要按著真正的方法去學習佛法;這是我的看法, 你們的看法怎麼樣我不知道。
編注:三武滅佛,北魏太武帝因信仰道教,誅戮沙門;北周武帝罷沙門,令還俗;唐武宗信道士趙歸真言,痛抑佛教。佛教史稱「三武之禍」。
菩薩發心但為眾生
鳩摩羅什法師小的時候,跟著他母親到處遊學,曾經遇到一位開悟的羅漢。這位羅漢一見到鳩摩羅什法師,就對他母親說:「他不是普通的小沙彌,妳要好好的保護 著他!如果他過了三十六歲,都不破戒的話,那麼他所教化的人,就和印度第四祖優波曲多尊者所教化的眾生那麼多。」優波曲多尊者當時行道的時候,住在一個石 洞里;每度一個人,他就投一支竹籤到石洞里去。最後竟把這個石洞都裝滿了竹籤,可見他度的人是太多了!
這位羅漢對他的母親這樣說,她就告訴鳩摩羅什法師,他也就很相信這個說法。
以後,他陪著母親到處遊學,他母親證得了三果,觀察因緣,知道鳩摩羅什法師的因緣在中國,就告訴他說:「你所度的眾生,在東震旦(震旦是指中國),可是對於你自身非常不利。」
鳩摩羅什法師說:「我只要能把佛法流傳到震旦去,就是粉身碎骨,或對我自己怎麼樣不利,我也要去做;因為菩薩發心不是為自己,是要為眾生。只要對佛法有所 頁獻、對佛教有益處,我自己的身心性命都不在乎,就生命犧牲了,我都願意!再有困苦艱難的問題,我也要去做去。」後來,苻堅就派大將軍呂光到龜茲國去徵 伐,就想搶這個鳩摩羅什;呂光果然奉命把鳩摩羅什法師接到中國來。
勞師遠徵為取國寶
在呂光沒有到龜茲國之前,鳩摩羅什法師就對龜茲國王說:「現在中國出兵來征伐我們的國家,你不要和他對敵,他的目的不是想佔領我們的國家,他是有所要求, 你應該和他講和,他要什麼條件,你就答應他!」孰不知,龜茲國王不聽鳩摩羅什法師的建議,等呂光到了,他和呂光開戰就打起來。
那麼龜茲國的國王就向沙勒國王來求救;沙勒國王就去幫助龜茲國王,想和呂光來作戰,把國家的事情就交給他的太子來管理,他就帶著兵去救龜茲國。可是,他這個兵還沒有到龜茲國的時候,龜茲國已經被呂光給破了。
那時候,中國軍隊是很強的,龜茲國是一個小國,一戰就戰敗了,龜茲國王就被呂光的軍隊給殺了,就把這個鳩摩羅什法師就給搶去了。本來這龜茲國王是很信佛的,那為什麼又被中國的軍隊給殺了呢?就因為龜茲國王在前生的殺業太重,定業不可轉,所以沒有法子避免這種的業報。
不聽良言吃虧眼前
呂光滅了龜茲國,把鳩摩羅什法師就給搶來了!
那個呂光嘛!還看不起出家人,他心裡想:「我們這個皇帝呀!真是沒有知識!這麼勞師動眾,耗費國帑,搶來這麼一個窮和尚幹什麼?智人有什麼了不起?他也是 有鼻子,有眼睛,有嘴巴,和我們一樣要吃飯。」心裡不佩服;呂光總是不佩服這個鳩摩羅什法師,覺得他沒有什麼了不起。不佩服呀,一路上就有一些個問題發 生,這些個細節,大約歷史也不記載。
可是,走到半路上,經過一個地方,晚間就在那兒紮營下寨。那是在一個山谷裡邊,地勢非常窪下。羅什法師因為有他心通,知道這天晚間會有大水來,就對呂光 說:「這地方很危險!不要在這地方紮營!如果大水來了,甚至於都可以把我們全軍淹死!」呂光根本就對羅什法師不生信仰,他不相信,就說:「你懂什麼!你出 家人只懂得講經說法,你懂得什麼排兵布陣!你不要管!淹死?怎麼就會淹死呢?」也就不接受他的建議。
這天晚間,到半夜的時候,說巧不巧?嗐!果然山就嘯了!山嘯就是山洪,山洪暴發,從山裡流出水來;這水不知多大,把呂光的軍隊淹死了五、六千人。他帶著七萬人馬到龜茲國作戰,大概死了幾千,回來,在這裡又淹死了一部份。
由此之後,呂光才知道鳩摩羅什法師是有一點來歷的,是有神通的,是個不可思議的人;以後不敢那麼輕慢,也就很相信鳩摩羅什法師了。
不可思議神通境界
那麼再往前走,走了一段時間,到了涼州,就是現在新疆燕安一帶。在這個時候,呂光就聽說長安發生了政變,苻堅被姚萇給殺了;姚萇取而代之,做了秦的皇帝,因為他姓姚,所以就叫「姚秦」。「姚秦」和「嬴秦」、「苻秦」是不同的──秦始皇那時候叫嬴秦,苻堅的時候是叫苻秦。
呂光一聽說國內政變了,姚萇做了皇帝;這個時候,他也不回去了,就在涼州這地方,在這半路那兒獨立了,就稱起皇帝來,國號涼,這就是所謂的「西涼」。
鳩摩羅什法師在涼州這地方的時候,呂光有一位最寵信的臣,叫張知。張知生病的時候,就來了一個婆羅門教的騙子;怎麼騙呢?他說他能治好張知的病。於是呂光就給了他很多錢,叫他治病。
鳩摩羅什法師知道這人是個騙子,就對呂光講:「你就用了多少錢,也治不好張知的病。我可以用一種玩耍的性質,來證明他這個病不會好。我現在用五色線,把它 燒成灰,放到水里,如果這條線的灰,還能恢復成五色線的形狀,那麼張知的病就不會好;如果這個灰放在水里,不能恢復成五色線,那他的病就會好。你如果不 信,我們就試驗試驗!」於是就用五色線燒成灰,放在水碗里,果然灰就浮起來,又變為五色線。
在這個情形之下,呂光還是給張知治病,但是始終也沒有治好;沒有好久,張知就死了。呂光雖然用了很多錢,也沒有一點益處。這是鳩摩羅什法師不可思議的境界,這種神通妙用,不是一般人所可知道的。
鳩摩羅什法師種種的經歷和神通妙用,說起來很多,我們先知道個大概,慢慢研究佛法的時候,就會完全都明白了。
什師東來過程曲折
等到姚萇做了幾年皇帝,死了,他的兒子姚興繼位。姚興知道以前苻堅派呂光,去搶鳩摩羅什法師這件事,於是就向呂光要鳩摩羅什法師,呂光不給;呂光死了,兒子呂隆繼位做皇帝,姚興又向呂隆要鳩摩羅什法師,呂隆還是不給,姚興就發兵去徵呂隆。一作戰,呂隆戰敗了;姚興這才把鳩摩羅什法師請到長安來,從事翻譯經 典的工作──翻譯經典的工作是很艱巨的。
為什麼呂光去搶鳩摩羅什法師?為什麼姚興又派兵去接鳩摩羅什法師?因為當時鳩摩羅什法師德高望重,一般人都崇拜他、相信他,所以姚興把他搶到中國來,才翻譯很多的經典。這就是鳩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來的因緣。
吃得了針結得了婚
鳩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來,姚興就想:「鳩摩羅什法師智慧太大了,沒有人可比的。如果這樣有智慧的人,不留下一個後人,這實在是太可惜了。」於是就強迫鳩摩羅 什法師結婚,賜兩名宮裡頭的美人,給鳩摩羅什法師做太太;他的目的就是要鳩摩羅什法師生出一個有智慧的兒子,好繼續他這種的學問。鳩摩羅什法師因為在皇帝 的勢力壓迫之下,沒有法子推辭,也就接受了。
可是,接受這個條件之後怎麼樣呢?因為鳩摩羅什法師對中文不太清楚,但是他對梵文很精通,所以當時就有八百多個出家人,聚會在一起,幫著鳩摩羅什法師從事 翻譯經典。鳩摩羅什法師主張出家人沒有太太,那麼現在他自己有了太太;在這個時候,這八百多個出家人,他們不知道這是環境的壓迫,他不得已,所以就不佩服 鳩摩羅什法師;於是這一些個法師就很不服氣,很生氣說:「哼!你看!你教我們不接近女人,教我們沒有太太!你現在這樣子!你盡講,你盡騙我們!」
鳩摩羅什法師在一早過堂──出家人吃飯叫過堂,過齋堂吃飯的時候,每一個法師面前沒有旁的東西吃,只有一包用紙包著的縫衣針,被放在每個人的面前;做什麼 呢?鳩摩羅什法師就對大家講:「今天我們沒有飯吃,就吃這個針!」這麼一講,你說怎麼樣呢?這一些個和尚,你看看我,也不敢吃;他看看你,也不敢吃。你望 我,我望你,沒有一個人敢吃這個針:「怎麼吃針呢?他真是胡鬧!真是發狂發顛了!怎麼叫我吃針呢?」有一些更發脾氣了:「這針怎麼能吃呀?你叫我們吃針? 你先吃看看!」
鳩摩羅什法師說:「哦!你們不能吃啊?好!拿來我吃!」把這八百多和尚的八百多包針,都拿到他面前;他打開了紙包,就像吃面那樣子,把這八百多包針都吃了。這一些和尚:「咦!他在做什麼?他是不是會變戲法?這針真能吃嗎……?」
針吃完了,鳩摩羅什法師就對他們說:「你們各位都不能吃針嗎?現在我告訴你們各位:『吃得針,結得婚;若吃不得針,就不能結婚。』誰要結婚,那就得先吃一 包針!」這八百多個法師一看,喔!自己沒有這麼大的道業,都是不可以的。於是對鳩麼羅什法師也不敢輕看了,也不敢再不佩服了!
鳩摩羅什法師下了座,回到自己的房裡,有兩個侍者跟著他;鳩摩羅什法師對他們說:「你們幫我做一點工。」這兩個侍者說:「做什麼工?」「你們把我這針都給拔出來!」在毛孔裡頭,針針往外出,又都出來了,啊!就像變戲法、做魔術或幻術似的。
在中國的歷史上,鳩摩羅什法師有兩個兒子;可是他的神通妙用,是不可思議的。我們不能因為他有兒子和有太太,就來看輕鳩摩羅什法師;鳩摩羅什法師真是菩薩示現的。
傳譯正確舌根不壞
因為,當時有八百多位出家人,聚會在逍遙園,跟著鳩摩羅什法師一起翻譯經典;所以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,非常正確的。怎麼知道他翻譯的經典是正確的呢?
鳩摩羅什法師一生,翻譯的經典,有三百卷。他圓寂的時候,對大家講:「我這一生翻譯了很多經典,我自己也不知道正確不正確?有沒有錯誤?不過我現在給你們 一個證明:如果我翻譯的經典都是對的,沒有錯誤,我死之後,用火焚化,我的舌頭不會被火燒化;如果翻譯得不對,經典翻譯錯了,那麼我的舌頭就會燒化了。」
等到鳩摩羅什法師圓寂荼毘的時候──就是用火來焚化,這個舌頭果然一點也沒有燒壞,完完整整的,沒有被火燒化。由這一點證明,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,都是正確的,沒有錯誤的地方。
繼承志願翻譯佛經
因為這個,所以我們現在能得到明白經典,講這個經典,聽這個經典,都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功德。如果他不翻譯過來,我們就不容易聞到佛法;所以我們都要對鳩摩 羅法師存一種感恩報德的心。怎麼樣感恩?怎麼樣報德?我們就要發願,也要弘揚佛法,也要想法子把經典多翻譯一點,這就是繼承鳩摩羅法師的志願去做。
怎麼樣翻譯呢?佛說的經典,鳩摩羅法師所翻譯的,和佛的意思一點都不差的;所以啊!我們現在翻譯經典,一定要合佛意,合法意,合僧意,不能用我們個人的知見來翻譯經典。
為什麼要把翻譯的人放在經的前邊?因為如果不是鳩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來提倡翻譯經典,經典就不會這麼快傳到中國;為紀念鳩摩羅什法師的功德,所以就把他的名字記載到經的前面。作為後人一種的永遠的紀念,永遠不忘鳩摩羅什法師的功德。
恩播法界大教流通
過去七佛譯經師,穎悟絕倫善知識
日記三萬六千句,月印八百七俱胝
暢顯神源符聖意,揮發幽致契玄機
恩播法界澤後世,大教流通永護持
「過去七佛譯經師」:鳩摩羅什法師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,是過去七佛都是由他來翻譯經典。「穎悟絕倫善知識」:他這種聰明智慧呀!一般的人都比不了他;他真是一個善知識。
「日記三萬六千句」:他一天記三萬六千句。「月印八百七俱胝」:印,是印可、印證。因為他當 時翻譯經典,有很多人在那兒翻譯的時候,都要經過他的印證,他給證明過這個是對,是不錯的;也就是初譯、修正、潤色、證明,他絲毫不馬虎,一定很慎重地審 查,一字也不放過去。所以就有個印,就像蓋上一個印似的,不是假的啦!八百,就是大家翻譯的經典很多,很多的語句,他都給印證。七俱胝,是個大數目,就是 那麼多。
「暢顯神源符聖意」:暢是暢通,顯是顯明,暢通而顯明;把佛法這個不可思議的源流都形容出來 了,都表露出來了。符聖意,符是符合,聖是佛的意思,符合佛的意思;佛說這個經典,他所翻譯的,和佛的意思一點都不差的。所以,我們現在翻譯經典,一定要 合佛意,合法意,合僧意,不能用我們個人的知見來翻譯經典。「揮發幽致契玄機」:揮發也就是發揮,發揮那最精奧的、最看不見的那種道理;人不能懂的那種道 理,他都給發揮出來了。契是契合,也就是符合;玄機就是玄妙裡邊的那個意思,真是其味無窮。
「恩播法界澤後世」:法界是無邊的,他對我們佛教徒的恩,也是無邊的;他的功德,真是對後世的佛教徒是特別的深厚,報答不完的。「大教流通永護持」:大教也就是佛教,佛教能以流通到各國去,這都是鳩摩羅什法師的這種力量所成就的,也就是他的功德莊嚴所成就的。
重而不重唯心所造
鳩摩羅什法師到了中國,這時候,佛法才真正有顯著的成就;他的功德真是對後世的佛教徒,是特別的深厚,報答不完的。所以,佛教能以流通到各國去,都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力量所成就的,也就是他的功德莊嚴所成就的。
證得初果之後,有一天,她就帶著鳩摩羅什到一間寺廟裏拜佛。
鳩摩羅什那時是七歲的小孩,到了廟裏,看見人家拜佛,他就拜佛;看到人家燒香,他也燒香。啊!又看見在佛前有一個很大的鼎鑪,大約最輕也有一百磅這麼重;這個鼎很重的,甚至於十歲二十歲的小孩也拿不動。鳩摩羅什才僅僅七歲的一個小孩子,看見這個鼎鑪很好玩的,很大的,也沒有加以思索,很不費力的,把鼎鑪拿起來,就頂到頭上了;等頂到頭上之後,他就想:「呦!我是個小孩子,我怎麼可以頂得這麼重的一個鼎呢?」心裏這麼一想,啊!這個鼎就重起來了,他即刻嚇了一聲,唉呀!就拿不住這個東西,鼎就跌到地上了。
這一玩,他就明白,因為心裏有妄想分別的緣故,一分別了,所以就有輕有重啦!由此之後,鳩摩羅什就了悟了,了悟了什麼?了悟世間的事情,原來如此!一切唯心造!在他沒有思量分別時,是「重而不重」,本來是重的東西,他也拿得動;一生出思量分別,本來不重的,也變成重了。他由此知道,「這一切,原來都是唯心所造,萬法唯心!」所以要是沒有分別心,那都是神通,神通就是智慧;你要是沒有分別,萬物皆被你用,無論什麼,甚至於你不需要學,你都會明白。
頂禮鳩摩羅什法師,願你能成為/你所在之處的/那道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