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每天的行為模式,有高達90%以上都是下意識的慣性行為,而且這90%當中,大腦經常只有神經電性傳導的配合,並沒有覺性參與其中。 神經電性傳導指的是肉體單純的反射神經動作,而沒有覺察的成分或能力在裡面運作。
當嬰兒呱呱墜地後,受到怠惰基因編碼的影響,人的大腦喜歡尋找「節約能量」的方法,換句話說,它一直在判斷如何才能更安逸、更偷懶地完成每一件事,好讓肉體舒適的過日子。這是人的基因模型與識心之間的相互結合運作的方式。
無可厚非,大腦所做的「預期判斷」,前提是為了肉體著想,不希望肉體過得太辛苦。但許多時候,「艱苦」是我們本靈設定的挑戰,目的是為了讓肉體從困頓中,保持儆醒,提升覺知,藉以激發人體對物質界的深刻探析,從而不被物質陷阱所蒙蔽,看清生活每一功課背後所隱藏的歷練真諦。
所以,我們每個人,在人生的每一階段中,或多或少都會遭遇許多煩人事件,而這些事件就是本靈設下的功課,為的是讓我們從中歷練「如何提升自己的覺知力」,陶鑄剛毅堅韌的人格,從生活題材中算出功課的解答,明瞭這一時期的自己在體會什麼人生?又該怎麼開創新生活?
我們唯有認真面對功課,不存僥倖心理,讓基因程式編寫者與大腦信任我們,明瞭我們擁有面對與解決困難的勇氣和決心,大腦的「節約能量」、「尋找安逸」的神經電性傳導,才不會一直向肉體傳輸安逸,我們也才有可能走出怠惰基因模式,站在與大腦同一陣線上,腦—心—身三者結合,開創自己想要體驗的新生活,亦即以自己的覺性帶動肉體,開創新的生活模式。
所以,我們每個人,在人生的每一階段中,或多或少都會遭遇許多煩人事件,而這些事件就是本靈設下的功課,為的是讓我們從中歷練「如何提升自己的覺知力」,陶鑄剛毅堅韌的人格,從生活題材中算出功課的解答,明瞭這一時期的自己在體會什麼人生?又該怎麼開創新生活?
我們唯有認真面對功課,不存僥倖心理,讓基因程式編寫者與大腦信任我們,明瞭我們擁有面對與解決困難的勇氣和決心,大腦的「節約能量」、「尋找安逸」的神經電性傳導,才不會一直向肉體傳輸安逸,我們也才有可能走出怠惰基因模式,站在與大腦同一陣線上,腦—心—身三者結合,開創自己想要體驗的新生活,亦即以自己的覺性帶動肉體,開創新的生活模式。
言歸正傳,大腦、心智和肉身都受制於基因編碼程式的運作序列,很難跳脫,一旦基因內的怠惰程式特別強盛,人性的懶惰思維和行為就顯得非常強大,這是相對的。所以古人說:「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。」指的是基因程式碼是難以修正的,人注定是喜歡偷懶、安逸的物種,這是物種實驗計畫的刻意設定。對我們而言,「向上提升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,但「向下沈淪」卻無比簡單,因為這符合了人的偷懶基因。
我們也知道過於偷懶不好,但往往就是改正不過來。為了修正基因慣性,很多人會寫「潛意識肯定句來催眠大腦」,也有人每天花很多時間做自我人格檢視,也有人會透過靈修法門來強迫自己改變。這些方法短時間內可以產生不錯的效應,但這是一種壓抑法門,時間久了,彈性疲乏,重力反彈,稍有恍神、疏忽,惰性程式立馬恢復。
針對此一現象,鳩摩羅什大師認為,當一個人想要改變自己時,惰性基因一定會熾盛運作,抗拒你的轉變,畢竟它已習慣了目前安逸的日子。它覺得「維持現狀」是很好的一件事,這是人的習性基因,也就是說,習氣與基因是相互結合的。
但你的肉體經常要面對許多生活窘境,經驗告訴它,必須做出改變,好比如,賺更多錢以維持生活家計;改變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,好讓身體的病痛減輕;改掉許多抽煙、酗酒、慾望過重的行為,才能重振自己等等。肉體一直有著想要轉變的念頭,當然這些念頭會受到大腦和勤奮基因重視,但懶散基因不想改變,就會出來作祟。除非你能讓懶散基因信服於你,否則人的習氣和偏差觀念,恐怕是窮其一生也很難改正。
為此,鳩摩羅什大師建議我們,不要去強硬槓上基因程式編碼,那是自己的內在眾生。習氣要以「導引法」來調節改變,也就是要運用「自然合宜法則」來改變。要讓自己的基因程式碼、大腦皮質神經網絡、大腦聯合區,在你的自然導引下,於潛移默化中一步步配合你的改變。
你每天改變一點點,讓它們(內在習氣)適應你的改變。每天一點點,慢慢增將肉體的覺性,肉體的韌性,肉體待人處事的敏感度,接著從每天小改變中,積累歡喜,營造體會,懂得善解,感受生活的彈性活力,慢慢的從增加彈性中去自然而然看見自己的不足和習氣,然後在活力歡喜中來糾正自己。
大師認為,強硬要求自己改變是很難的,那只是把習氣強壓下來,讓它順服,時間久了,它仍會抬頭,並且抵抗的意識能量將越形強大,更難對治。唯有運用「自然合宜法則」,先慢慢帶動肉體,從與人、與事、與物的互動中,直接讓肉體的安逸、懶散、固執、傲慢、拗的個性參與其中,一點點的參與,一點點的摩擦,一邊承受反彈,一邊細細思索改變之道。一天一點點,把愛鬥嘴、愛耍脾氣、愛生氣、愛吃味、愛懶惰、愛逃避、愛罵人、愛高姿態、愛騙人、愛亂花錢、愛難過、愛沮喪的性格,一天一點點的帶出來,讓它們靠近生活,與活生生的人事物接觸,然後一點點的來改變,提升它們。
每天練習自然呼吸法,調節呼吸,調節肺活量,調節氧氣容量,每天帶入多一些的氧氣到腦部,到全身,讓身體充滿氧氣的調節。每天把呼吸調節帶入步行中,帶入與人交流中,帶入做事中,晚上入睡前,也把呼吸調節帶入潛意識,接著慢慢入睡。讓呼吸調節在生活中成為一種自然律動,慣性律識,把呼吸韻律自然而然的帶入身體,帶入生活,帶入工作,帶入家庭,讓性格改變於無形中養成,自然合宜,習慣成自然。
大師說:生活是由許多小細節片段組成,許多小細節,其實隱藏著重要的哲理,是內在各種性格、心態的反射(反照)。但由於這些你所認為的細微小事,不在你大腦資料庫的重要檔案內(這是你自己建檔的),你的六根就不會去注意它們。它們就每日從你的視線、意感中被忽略了。
這些細微小事,可能是一些與周遭人們互動的小動作,但由於你的漫不經心,不注重他人的感受,或是習慣了別人所為你付出的一切,不懂得去感恩,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這件事。久而久之,自大、散漫的人格就此養成,偏差的觀念也由此慢慢滋生,直至覆蓋整個大腦思維區域。然後,你將認為這一切本是理想當然,心靈的靈性體會也就此越形僵化。
我們都是凡夫俗子,要覺察出生活中的許多細節,談何容易?許多時候,被慣壞的人格非常自我,不可侵犯,一旦觸犯了它的底線,火爆脾氣爆發,反而造成反效果。
所以,依照個人能承受的改變範圍,大師認為,可以從每天經常會做的小事來練習「調節脾氣」。把呼吸調節帶入脾氣調節中來練習,脾氣調節得了,後面的覺察練習才有辦法進行。
比方說,培養自己種菜、種花、洗菜、洗米的習慣,從做這些事的過程中,慢慢練習調節呼吸,讓身體意識和細胞融入呼吸的「氧氣作功態」裡,讓心情慢慢獲得舒緩。
一邊做這些小事,一邊調節性情。不要求自己急急躁躁的做,而是從做當中,以呼吸來調節心境,一邊呼吸一邊做事,把「呼吸練習」與「耐心做事」兩個品質牢牢結合,經常練習,日久功深,意志渾厚,從而把急躁、自我、不耐煩、愛抱怨、愛衝動、愛往壞處想的許多性格慢慢調節緩和,調節成以中庸思維、中道處事去過生活。
也有些人會培養寫書法、作畫、做家事、慢活、運動的習慣,這些都是培養「耐心做事」的方法,端看自己的興趣。
當自己能從做事時體會到平衡感與協調感,慢慢的再把「做事的技巧」延伸到工作上來,在工作中或與人交流中,當別人亂發脾氣時,或是把你當垃圾筒,向你發牢騷倒垃圾時,或是談論那些你不愛聽的政治話題時,你就可以在此時把平時培養的「做事調節法」運用上來。
當自己能從做事時體會到平衡感與協調感,慢慢的再把「做事的技巧」延伸到工作上來,在工作中或與人交流中,當別人亂發脾氣時,或是把你當垃圾筒,向你發牢騷倒垃圾時,或是談論那些你不愛聽的政治話題時,你就可以在此時把平時培養的「做事調節法」運用上來。
慢慢呼吸,讓氧氣充滿腦,不跟隨他人的憤怒起舞,也不跟隨他人的悲傷而低沈。吸氣、呼氣;再吸氣、再呼氣,慢慢調節呼吸,不要急促的呼吸,恐慌的呼吸,焦慮的呼吸,而是慢慢的調,讓呼吸充滿腦部,充塞全身,清涼氧氣與體內真氣融合為一,讓當下的識心,當下的心境,清淨祥和。
但這不是說不能沒有脾氣,只能當好好先生/小姐。「調節」之意在於彈性拿捏,這種經驗只有你是當事者,你必須練習如何調節當下的情況。
做事的調節練習,會讓大腦慢慢養成「慣性神經傳導」,從而慢慢適應你的改變,配合你的改變。若你能加入覺性,大腦也會活化自己的覺性腺體,協助你調節生活覺察。這即是鳩摩羅什大師所說的「自然調節法則」。
3 則留言:
""人類每天的行為模式,有高達90%以上都是下意識的慣性行為,而且這90%當中,大腦經常只有神經電性傳導的配合,並沒有覺性參與其中""
你好
請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都是想到甚麼事情或是計畫著要執行的事才行動嗎? 那這與文中此段下意識的慣性行為關聯是?
你好,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下意識聯想到想做什麼事,或是感覺到想做什麼,接著肉體就去做某件事,這是基因與大腦之間的「思維-動作」程式編寫後,指令在肉體生效所產生的識心作用。這些識心作用所帶動的肉體下意識慣性行為,就是鳩摩羅什大師所說的平日生活的「慣性行為模式」。
大師在在⟪做禪⟫書中提到,要運用前額的肉體覺知,結合呼吸,調節身體姿勢,是要我們練習觀察肉體平日的一些習氣,比如生活作息、脾氣、做人心態、工作態度、人生觀念、社會價值觀,甚至是身體發出來的病痛警訊等。唯有把覺察力放入平時生活中,才能觀見那些平時不去注意的小習氣小動作。
謝謝
好的 ~謝謝您的回覆
張貼留言